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媒体时代这个社区竟然办了份“报纸”

来源:乐鱼网官方网    发布时间:2025-03-02 01:48:15

  新春临近,奉贤区奉浦街道奉浦苑的业委会主任祝勤勇又开始忙碌,跑印刷店、看大样、校对图文稿件,为他创办的《奉浦苑之声》的新春特刊做准备。

  你没看错,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移动新媒体时代,竟然有一个社区业委会自发办了一张“属于居民自己”的小报。

  去年2月,《奉浦苑之声》创刊,每三个月出一期,刊登社区居委、物业的工作动态、好人好事、暖心故事、居民访谈、生活、法治百科等内容,有文章、有图片也有评论,有业委会成员们组成的编辑部撰稿,也向居民们进行约稿,俨然是一张标准的报纸。

  每逢刊出,业委会就会将放大版的报纸张贴在小区广场上的布告栏里,运动散步时看看小报,了解社区最近的动态,成了许多奉浦苑居民的新习惯。

  祝勤勇今年69岁,在退休后,他成了奉浦苑的业委会主任。他和记者说,办报纸的想法由来已久,初衷格外的简单,就是让居民们有渠道充分了解社区各方面的工作和动态,并以此为契机,调动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增强居民间的凝聚力。

  他坦言,前几年,因为小区里的信息沟通不畅,居民和居委、物业之间常常存在误解,居民间也比较疏远。加之前两年奉浦苑恰逢旧房改造项目,改造过程中的许多细节,都需要与居民们进行充分的协商,实现共建共享。

  起初,他为每个楼栋都组建了微信群,开始做起居委和居民之间的桥梁。有了载体,《奉浦苑之声》的前身——电子版的“奉浦苑动态”应运而生,由祝勤勇亲自撰写,每日更新社区居委、物业工作、旧房改造项目进度等动态。与此同时,他还收集整理了小区里的好人好事,整合成“奉浦苑风采录”,同步发送在楼组群里。

  “比如某某在社区志愿活动中十分卖力、谁家的好媳妇几十年无微不至照顾老人、台风天志愿者们如何奋战在社区一线,为高龄老人送餐等。坦白说,这些好人好事或许在更大的新闻前不值一提,但居民们的反馈都特别好。有时看到邻居被表扬了,还会生出竞争的心理,这个风采榜单慢慢的变长,居民彼此间的了解也日益深厚。”祝勤勇说。

  但在人数庞杂的微信群里,信息很快会被“淹没”。更何况,奉浦苑中近半数的居民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使用电子科技类产品的能力弱,却同样有必要了解和参与社区事务的窗口。相比电子设备屏幕上浩瀚如烟、容易划走的信息,一张实体可读的报纸更便于他们找到切实有用的内容。

  报纸版的《奉浦苑之声》就问世了。这份报纸的名字也是从居民中间广泛征集后,大家一起投票选出的。每期的内容,也会提前向业主们发布主题,进行征集。

  事实上,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报纸“编辑部”,《奉浦苑之声》一直在摸索中逐渐完备。据编辑部成员、退休高级教师沈爱玉介绍,最早小报的排版设计不够精美、稿件少,大多是业委会成员们自己写的,后在居民们的建议下,逐渐增加了分享暖心故事的“点赞台”、警示违反社区自治规则的“曝光台”、法治常识宣传和生活在社区里、来自各行各业居民们的约稿,内容日益丰富。

  “已接受约稿的居民不乏知名的医生、企业家、退休的党政干部、前世界射击锦标赛冠军等,不仅是丰富小报内容,也借此增进居民间的了解,使其后续在社区自治中发挥专长。”沈爱玉说,未来编辑部还计划增加报纸出刊的频率,并结合街道社区一些重要活动节点,如法制宣传月、重阳节、儿童节、劳动节等增加契合时宜的专题特刊。

  “每当居民们点赞我们的报纸办的‘很像样’,大家就非常有成就感。”在沈爱玉看来,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办一份报纸,在某一些程度上,不仅是探索一种“最土、最有成效,最接地气”的基层治理方式,也是“文化的回归”。她说,尽管人们如今已习惯用手机获取信息,但在跟自己最相关、最接近的信息上,人们依然会愿意为一张报纸驻足,而编辑部也希望能够通过这张报纸,重新唤起人们对“附近”的关注和参与。

  正如创刊词上写道:“要让每个生活在奉浦苑的居民都能在这里寻找自我的声音,让每一个人的故事都能在这里得到讲述和倾听,共同构建充满了许多活力、温馨和谐的社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宋忠平解读美乌总统白宫吵嘴名场面:罕见的外交失礼和乌龙事件,泽连斯基已后悔

  中央纪委明确:对金融、国有企业、能源、消防、烟草、医药、高校、体育、开发区、工程建设和招标投标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领域系统整治

  韩网热议TES晋级先锋赛:369又要被Zeus揍了!不期待国际赛的TES

  华为Pura 80系列:或延期至7月!华为Mate80系列:或明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