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阳光从头“上线”,明丽又温暖。在西乡塘区秀灵路紫荆苑小区,80岁的郭建东端坐在客厅沙发上,正仔细阅览手中的报纸。《南宁晚报》《报刊文摘》《读者文摘》……看完后,他将沙发上的报纸和杂志分门别类逐个摆放规整。
郭建东从小就爱读报,每天阅览是他的习气,搜集报纸是他的喜好。从《南宁晚报》1980年5月1日复刊开端,他现已坚持订报集报45年。现在,年事已高的他有一个愿望……
12月13日上午10时,记者走进郭建店主。阳光洒进屋内,客厅窗台上的绿植顶风摇曳。窗外随风飘来的淡淡花香与屋内的墨香相融,滋润身心。窗台下的沙发上、电视柜、墙角等处被各种报刊书籍所占有,彰显出主人对常识的酷爱与执着。
郭建东本籍河南,父亲是一名铁道兵,他很小就随爸爸妈妈南下到广西柳州读书日子。“记住我小时候,父亲很喜爱看报,常常带报纸回家跟咱们一同共享。潜移默化下,我与报纸就有了不解之缘,每天做完作业后的榜首件事便是看报。将报纸摊在床上,然后趴在床沿,两手托着下巴,看得有滋有味。”
1960年,15岁的郭建东参加作业,在柳铁从事修补火车的作业,并于1962年调到南宁客运段做列车员跑远程。“那时候,绵长的路程除了作业,空闲时看看报便是一个既能添加常识又能解闷的好办法。每天最大的趣味便是闲时端一杯茶,拿一份报纸,静静享用韶光。”
“报纸是年代的镜子,经过它,能了解社会的开展,感触年代的脉息。”郭建东说,看报开阔了视界,他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动态,无论是国家方针的调整,仍是社会变迁的热门,他都能榜首时刻把握信息,并与街坊邻居共享。
“我喜爱看报纸,更喜爱集报,由于报纸是前史的日记,今日的报纸便是明日的见证。”郭建东至今仍明晰地记住,他最早萌生搜集报纸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可追溯到1980年。
1980年5月1日,创刊于1956年、后被逼停刊10多年的《南宁晚报》复刊了。热心看报读报的郭建东萌生了自己订报并搜集报纸的想法。“为此,我还特地跑到新华街一个单位大院里的订报点订报纸。”
“从1980年复刊到2005年改版,直到现在,包含复刊、特刊以及一些特别日子的纪念版,咱们每年都订阅并搜集《南宁晚报》,45年来从未连续,一份也没落下。”郭建东一旁的老伴文玉英抢着告知记者。
闲谈中,文玉英叙述了一件趣事:他们与同住在一个小区的老父亲都喜爱读报,但又觉得没必要订两份报纸,所以就同订一份《南宁晚报》,两家人轮番看。老父亲看完了再轮到他们看。“咱们都笑称这叫资源共享。”
退休后,郭建东老两口读报用报集报的喜好仍旧。“每逢翻阅那些尘封已久、轻轻泛黄的陈年旧报纸,旧日读报用报的情形便跃然眼前。”在文玉英眼中,看报读报也是一种摄生:一份报纸,关于蛰居在家的老年人来说,不光可以起到解闷孤寂、开阔眼界的效果,乃至有益于健脑防衰。“特别是5年前他(郭建东)得过一次脑梗后,现在每天都让他读报给我听,一则可以连续他读报的喜好,二则可以训练脑力、促进康复动嘴才能。”
对此,郭建东慨叹:“退休20年,看报成了我日子和精神支柱的一部分。每天早晨起床后必做两件事:烧水沏茶、下楼从报箱取报。”一杯香茗,一份报纸,成为他敞开新一天的“典礼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跟着保藏的报纸继续不断的添加,郭建店主里摆满了报纸。最终真实摆不下了,他只好将这些视为瑰宝的集报转移到杂物间。“前后搬了三次家,许多家具、家电都升级换代丢掉了,唯一这越收越多的报纸一份也不舍得丢。”
在郭建东和文玉英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一楼的杂物间。面积几平方米巨细的杂物间里,沿着墙角整规规整堆积着6摞超越2米高的报纸,目测有近两万份之多。这些报纸分门别类堆积规整,并且保存无缺,可以精确的看出保藏者的用心和线;郭建东踩上一张椅子,轻轻踮起脚,伸手从报纸堆里几番探索后,翻出一沓色彩已泛黄的旧报纸。他从中抽出两份递给记者:“这两份《南宁晚报》的旧报纸,分别是1980年复刊和2005年改版当天的报纸。”
郭建东说,多年来他读过的报刊很多,但唯一宠爱搜集《南宁晚报》。而集报45年来,他们也支付了不少汗水。现在跟着年岁渐渐的变大,他和老伴也没那么多时刻和精力继续集报了。
所以,郭建东和老伴有个愿望:期望可以经过《南宁晚报》的协助,找到情投意合喜好集报的有缘人。他们乐意以成本价转让这些保藏的报纸,让他们几十年来支付的汗水得以传递。一起表明:“假如国家政府机关或许公益性集体组织需求,咱们乐意无偿捐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