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凝练了众多文明标识,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既是提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题中之义。而文艺作为提炼中华文明标识的重要力量和呈现中华文明标识的重要媒介,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过程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本刊特推出“中华文明标识构建与艺术呈现”专题系列文章,约请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和维度探讨中华文明标识艺术呈现的理论逻辑、实践意义、历史底蕴、时代品质、世界价值等,以期将这一重大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引向深入。
内容摘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全国各行各业一起努力、携手共进才能完成。本文从文明、文化整体系统中艺术这一特定领域着眼,探讨中华文明标识的艺术构成与艺术呈现问题。本文认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广大文艺工作者肩负使命,责任重大。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与艺术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有直接而深刻的内在关联: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包含着大量属于艺术范畴的内容;其他领域的各种各类的文明标识,则需要以丰富多样、鲜活生动、以情感人的艺术的形式予以呈现和传播。
内容摘要:当前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感性符号表达需求和基本规范,而艺术创作也可以为这种体系构建提供富于感性魅力的典型表征。这种体系构建由五层面模型构成:价值理念、社会制度、可再生经典、全球传媒机制、感性符号表征。与这种构建相关的当前艺术表征实践路径有经典传创、近作改创和新作原创,案例分析模型应兼顾全球公赏力、中华表征、美美异和及传世潜质等四要素。当前推进这项工作旨在理解和激励那些朝着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及其艺术表征实践的长远目标而踏实前行的建设者们。
关键词: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艺术表征 可再生经典 延后追认 全球公赏力 美美异和
内容摘要:中华文明标识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努力。首先,从本根处实现对中华文明标识的深刻体认,防止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其次,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彰显中华文明标识的世界性意义。比较是彼此带着各自问题而向对方发出的邀请,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再次,在艺术创造中实现中华文明标识的审美生成,最重要的是以艺术的方式,秉持对形式的最大尊重。最后,在阐释中实现体现中华文明标识的艺术作品、艺术形象普遍性蕴含的提升。文艺批评家需要在贴近文本、细读文本、阐释文本的基础上,考镜源流、追寻文脉、提升蕴含,实现艺术在跨文明传播中的本源性、敞开性和对话性。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环节。
■当五线谱全面走进课堂——周海宏谈重塑面向新时代的学校音乐教育/采访人:张婷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动的当下,学校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非常关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周海宏深耕音乐教育,他提出的“学校音乐教育应推广五线谱”这一主张引起业内外的广泛讨论与思考。作为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音乐》的执行总编,这一理论贯通教材编纂的全过程,正通过全新的五线谱学习体系惠及千万学子。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有效学习五线谱,这一创新举措将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哪些改变?五线谱又如何融入教学?带着这样一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周海宏教授。
■翻译是双向的/文:[美]苏源熙(Haun Saussy)/译:邹理 杨嘉宜
内容摘要:翻译常被视作一种单向的内容转换工作,即用语言B的词汇再现语言A中的信息。然而,这种解释过于简单,这种将语言A的文本在语言B中重新呈现的方式可能在语言A中造成影响,并改变其面向原始受众的本义。虽然框架和体裁并非文本的固有部分,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本如何被理解,而框架和体裁也往往取决于译者的选择。本文分析了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将《四书》中的三部作品翻译为拉丁文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翻译内容与翻译的框架和背景相互作用:译者希望将孔学作为礼物献给法国国王,但因此不得不淡化孔子对专制统治者的批评。结果,他们掩盖了中国政治话语中一个典型甚至至关重要的特征——谏诤。
内容摘要:对于红来说,“崇高”是重要的艺术特征与审美机制。从“十七年”时期的红色经典电影到新时代红,一系列“崇高身体”往往同战争再现和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密不可分,这也形成了独特的视听语言形式及美学风格。尤其在“化动为静”和“化景为人”的作用下,红中的英雄身体具有了仪式化、雕塑化和风景化等审美特征。由此可见,新时代红中的崇高身体,体现了该类型在主题、叙事和美学等方面的传承性与创新性。
内容摘要:文艺是现实的镜像与表征,智能时代的文艺与现实也是如此。AI文艺映射出智能化的生活经验、自动化的生产的全部过程和风格化的欲望认知。在表征现实的过程中,AI文艺通过超理性呈现人机间性,以生成性与过程性对应世界的无限可能,以随机性与想象性构建超越现实的世界,以模拟性与速度感来完成智能复制与灵韵重塑。但文艺不仅要表征现实,更要批判与反思。AI文艺在叙事性艺术创作尤其是在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方面存在局限,难以把握复杂数据的内在逻辑,且缺乏人类情感和道德判断。因此,智能时代呼唤的现实主义要在以技术为支撑的同时,融合情感驱动,强化人类价值的导向。
内容摘要: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蕴藉着丰富的艺术理论,其在时代更迭、社会与科技变革以及历代新思想、新生活方式的引领下,不断地自我调整,吐故纳新,形成行健不息的生命动图。本文以中国艺术有情论为观测点,在梳理与总结其传统面向及现代阐释路径的基础上,明了其于传统向现代前行中的承继与坚守、转化与新变,揭示其历史进程中的常变之理,并提出作为“共同发现的视界”,中国艺术有情论在新时代下适应与转化的新思维,以此见微知著,兼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创造性转化问题。
■“突进他们精神的深处”——延安时期柳青“生活”观念之转变及其文学实践/卢思宇
内容摘要:“深入生活”作为延安文艺的一项核心概念,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其作出具体论述并经由制度化的“下乡”将其推广之前,实际上始终含义不明。延安知识分子结合自己经验,对“深入生活”形成了不同理解,这其中又以柳青的“生活”观念与文学实践之变化最为独特。《误会》等前期作品主要取材自柳青在战地的“考察生活”,《在故乡》等过渡期作品反映出柳青由难以融入的“战地”走向“乡土”的过程,《种谷记》等后期作品则是“长期在工农群众中生活”之所得。通过解读《地雷》集、《种谷记》诸作,可对柳青从“体验生活”到“深入生活”的“生活”观念之变作出更为清晰的考察,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即在于“突进他们精神的深处”。“深入生活”并不代表作家的“去主体化”,而是对自身主体性进行调适的过程。柳青延安时期独特的“深入生活”实践不仅为后续“柳青道路”的生成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回答新时代文艺如何“深深融入人民生活”的命题提供了行动层面的良好参照。
达式常简介:194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南京,回族,一级演员。1962年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同年进入上海电影演员剧团。先后在《兄妹探宝》《年青的一代》《难忘的战斗》《曙光》《人到中年》《燕归来》《谭嗣同》《T省的八四、八五年》《地狱天堂》《站直啰别趴下》《书剑恩仇录》《画魂》等影片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风格迥异的艺术形象。同时,还在《你为谁辩护》《光荣与梦想》《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等众多电视剧当中有精彩表演。因成功塑造影片《燕归来》中林汉华一角,获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因主演电视剧《走进暴风雨》,获第二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男演员奖;因为日本电视剧《蔷薇海峡》男主角川岛俊夫配音,获第四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配音演员奖。同时还获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优秀电影表演奖、第十六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等奖项。2023年11月在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影)。
山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曾任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长期从事文化理论、文艺评论、文明史的研究。已出版的文艺评论著作有《寂寞的爱心》《人民作家西戎》《追思文化大师》《生命因你而美丽》《艺术的精神》《中国审美与中国精神》《我们正真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等;文明史研究著作有《我们的文明》《被遮蔽的文明》《融合与创新》《何以直根》《和青少年谈中华文明》;散文集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文学报》和《人民文学》《中国文艺评论》《中国文学批评》《中国图书评论》《长江文艺评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海峡文艺评论》《天涯》《小说评论》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三百多万字。主编的作品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山西抗战文学》、《“晋军崛起”论》、《新时代中华审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山西历史举要》、《刘慈欣现象观察》丛书、《走读山西》系列丛书、《山西文化记忆》系列丛书等若干。曾先后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长江文艺》双年奖,以及山西省内的各类重要奖项。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创立于1979年,该年3月,在春城昆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一次大会召开,周扬任名誉会长,郭绍虞任会长。本会接受业务主管部门教育部及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管理与监督,会址设于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官方微信公众号为“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现任会长兼法人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秘书长赵厚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均为兼职人员,无专职人员。此外,学会下设古代文学制度分会,挂靠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自2024年11月成立以来,由饶龙隼担任分会会长,推动相关领域研究。
学会每两年主办一次全国或国际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术年会,每届学术年会都吸引众多学者参与并深入交流,2024年3月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年会,参会学者有二百八十余人。同时,学会持续举办“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华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等小型高层论坛,围绕古代文论开展研讨。近三年,学会共举办古代文论学术年会两次、青年论坛一次、小型高层论坛三次。2023年11月,学会特别举办“首届青年学者论坛”,为45岁以下青年学者搭建成长平台,并通过系列讲座助力青年学者成长。
学会会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创刊于1979年,是海内外唯一专门刊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已入选CSSCI来源集刊,并获评中国知网“2024年度高影响力学术辑刊”。会刊每年出版两辑,现已出版59辑。在科研方面,学会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社团项目“中国特色文论体系研究”等课题。
学会现有个人会员450人,青年学者占比约40%,依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员管理制度》管理会员,不收取个人会费。在规范管理上,学会每年接受民政部门年度检查,年检结果均合格,特别是在民政部2024年度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中,学会获评3A级全国性学术类社团。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
